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泉水叮咚

泉水叮咚------我是一泓清泉 流淌在山间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达兼济天下 穷独善其身(文学评论)  

2015-11-29 12:58:33|  分类: 文艺评论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达兼济天下 穷独善其身

 ------读鹏鸣《世界文学简论》一文

达兼济天下 穷独善其身》有感

    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是这篇文章的题目,也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。我非常欣赏这句话,他也是我心中的座右铭。纵观杜甫一生,他所有的诗篇都怀揣着这样一种情志,只可惜他没有济天下,也没有独善其身。他所处的年代适逢唐朝由繁盛转向衰败时期,因此他只能《为茅屋所破歌》,一生过着身无分文,颠沛流离于困窘的生活当中。他一生活在一个“忧”字里,忧----字贯穿他所有的诗篇,-----忧国忧民忧己,是个当之无愧的爱国主义的“忧”民。

    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是杜甫这样的爱国诗人穷其一身追求的目标。只可惜这个目标一生未遂,他颠沛流离在唐朝没落时期,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中。既然没有做到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,那么后人为什么称他为诗圣?读鹏鸣老师的《世界文学简论》一书里的《达兼济天下,穷独善其身》一文,我们便可知晓这个问题,洞察到里面的真谛。

    欣赏一篇文章首先理清文章的线索,这是我多年来的一个“职业病”,也是我的一个阅读习惯。好文章都有一条明晰的线索,沿着这条线索,读者自然就知道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。明朗清晰的线索,不但给人一种阅读的美感,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,达到一种融会贯通,触及心灵,过目不忘之感。达兼济天下 穷独善其身》这篇文章即是如此。它有一条非常明晰的线索,这条线索环环相扣,丝丝入缕,宛如一条强劲有力扯不断的绳索。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:

    这篇文章首先提出“达兼济天下 穷独善其身”这个论点,说它是中国多少文人,特别是杜甫这样的爱国诗人所终生追求的目标及立世原则。文章以此为契机,引出要论述的主要人物杜甫其人,然而,杜甫并没有实现这样的理想,这也是他的悖论命运。然后,以名人名言为依据加以论证。佛洛依德说:文学是情感发泄的产物;司马迁说: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。不能实现的梦在诗中就变成忧。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诗人,纵观他的一生,可以概括为一个“忧”字,既 忧 国  忧 民 忧己。接下来文章变分层论述:忧国……忧民……忧己……这一部分主要把杜甫代表性的诗歌展现给读者。(略)

   (承上)忧己,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来到京城长安,他满以为从此可以“立登要路津”实现“朝扣富儿门,暮随肥马尘;残杯与冷炙,处处潜悲辛。”的政治抱负,但由于奸臣误国,他的希望落空了。(启下)

    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,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。(承上启下之句,分层论述1.杜甫由于父亲病故,断绝了经济来往,在贵族府邸中陪他们当“宾客”饮酒赋诗,维持生计,满含辛酸的写下了“朝扣富儿门,暮随肥马尘;残杯与冷炙,处处潜悲辛。”2.在最困难的日子里,上山采药换取钱,靠亲戚朋友借度时日。在这期间创作了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,令人心灵震撼的诗篇,是他忧国忧民忧己思想感情的集中概括……)

    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,(承上启下)杜甫对黑暗现实的认识一天天加深,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,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社会:他看到……他看到……他看到……(由一个排比句引出他的创作作品以及他的思想变化。)以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揭露了贫富的悬殊。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他----已经走在了现实主义的宽阔的道路。

   (承上) 现实主义往往是儒家风格,杜甫始终自以为是儒家的信徒。(启下)儒家主张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。

   儒生时代是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的,时时充满忧患意识,这也就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古至今的精神状态。杜甫就是这样立身处世的,不光是不得志,连吃饭都成问题,却还在为皇帝担忧。一辈子都被一种忧患意识追赶着,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……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。……杜甫用自己的笔,用自己的忧愤抒发着对君权国家的爱。

   因为这样一份忧国忧民忧天下的胸怀,杜甫写下了大量的反映历史,反映民生的满怀情感的诗歌。

   其中最著名的诗歌有《三吏》《三别》《兵车行》,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《丽人行》《春望》……他的这些诗充分表达了他为人民的深刻同情,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深刻矛盾: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!”这千古不朽的诗句,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。“济时敢爱死,寂寞壮心惊!”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的热爱之情。这种情感还表现在《春望》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等诗篇中。

   在《三吏》《三别》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中,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,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。出自于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,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,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,在不朽名篇《兵车行》《丽人行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。

   杜甫的诗歌是唐朝由繁盛转向衰萎的艺术印记。他是于忧患之中傲然独行的爱国诗人。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,勇敢,忠实,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,所有这一切,确立了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“诗圣”地位。(得出结论,深化主题。结束全文)

   文章到此戛然而止,只要你认真去欣赏,一条非常明晰的线索跃入我们的眼帘。这篇文章的线索最明显的特点是:每一段话的前边一句是紧紧承接着上一段文字的最后一句而言的。承上启下的句子贯穿全文,丝丝入扣。每一句小结的句子里有明显的词语,抓住这些明显的词语按图索骥,我们就读懂了全文。这是文章的结构线索,也就是他的艺术风格之美。那么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呢?

读完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是:增之一分太艳,少之一分稍逊。用古人的一句古诗来形容那就是:“若把西湖比西子,浓妆淡抹总相宜”。这篇文章无论从立意到章法结构,都恰到好处。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这是多少中国文人,特别是杜甫这样的爱国诗人穷其一生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处事原则。谈到杜甫就不得不想到李白,李白和杜甫都是唐朝很有威望的爱国诗人。

   李白创作诗歌的年代是处在唐朝之盛时期,而杜甫的诗歌是唐朝由盛至衰的年代。时令不同而“四时之景”不同,因而,诗歌的风格流派也就不一样。虽有相同之处都是爱国诗人都是不得志,但是杜甫的人生与李白的人生相比而言就更加悲催了。李白饮酒诗百篇,无酒不诗。最起码李白饮酒醉其中,以酒浇愁麻醉身心,得来的片刻的逍遥。那片刻的逍遥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和开怀。而杜甫则不然。杜甫一生艰难度日,穷困潦倒,难得偷来片刻的逍遥。诗言志诗抒情。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”他忧国。;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”“安得广厦千万期,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。”他忧民;“朝扣富儿门,暮随肥马尘;残杯与冷炙,处处潜悲辛。”他忧己。他有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之志,然而,他却一点“乐”都没有,浑身上下都是忧。

   他之所以成为“诗圣”,则是因为: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之志,忧国忧民之怀,而深得民心;“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”之忧而名垂千古。一个“忧”贯穿了他所有的诗篇,忧国忧民忧怀,处忧而生,胸怀何其之大?!“今天我们称颂他,称颂更多的不是他们做出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绩,而是他们那为国为民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精神,延续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命”。

   纵观这篇文章,通读杜甫之诗给我们的启示:“为人民谋幸福的人,人民永远记住他。”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,刻在石头上想不朽的人,“他们的名字,比尸首烂得更早”。那些“富甲为己”达官显贵显赫一时之人,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是留不下半点足迹的。只有那些怀有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之志,具有伟大的爱国情怀的杜甫们,才能名垂千古,万世流芳。

   本文论述:观点鲜明 立场坚定,解剖事理 鞭辟入里。独特的论述观点,高超的艺术手法,是这篇文章的靓点。一个'忧”字统领全文,线索分明,如按图索骥。爱国之情的笔墨馨香沁人心脾,直达读者心灵深处。这是一堂具有伟大爱国情怀的文学演讲之课,仔细研读之中受到了文学艺术的熏陶。欣赏阅读全文给人的感觉是: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,幽兰雅香胜佳酿。掩卷深思,深得喜爱之情,绝对好文!

   观书如看戏,品文如品酒。一千个观众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品酒品文自得其乐。品文,只有用心去欣赏此文,慢慢品味,方才品出其中的味道。你说呢?朋友!我觉得这篇文章,“酒浓香四溢,香醇而绵甜。是“太白遗风”之酒,还是“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”,只有自己在文章中去寻找去品味了。

【实拍】华北 · 登上秋色浓郁的白石山(组图45张) - 北京老夏 - 北京老夏的摄影博客

 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88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