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泉水叮咚

泉水叮咚------我是一泓清泉 流淌在山间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绚烂多彩的艺术舞台  

2015-11-13 21:14:12|  分类: 文艺评论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绚烂多姿的艺术舞台


---欣赏PM老师的报告文学《诗意尼勒克》有感

泉水叮咚
  
 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:“诗的词句含有能走动的意义与能飞翔的音乐。”学者闻一多说:“好诗必须具备三种美,即:音乐美,建筑美,意境美。”这是对于诗歌而言的,那么,一篇报告文学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标准,才能称其为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?毋庸置疑,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也应该具有这样的美感。报告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体,它即是报告又是文学。说他是报告是因为它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事件,说他是文学,是因为他必须是用文学的语言来描述,让读者感到他有可读性,给人一种艺术的熏陶。是文学就得用文学的语言来描述,用文学的语言来描述,就必须用诗的语言,因此,报告文学的语言也含有能走动的意义和能飞翔的音乐;一篇好的报告文学也同样具备三种美:诗情画意的语言,明朗清晰的结构,美妙精深的意境。P老师的报告文学《诗意尼勒克》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,与其说读他的作品,不如说是在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。读他的作品,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在绚烂多姿的艺术舞台,看一场精彩的演出,不信,你看: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歌声,这场精彩的演出已经拉开了序幕。

 

明朗清晰的结构

 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《诗意尼勒克》这本书,一个非常精美的目录呈现于眼前,它就像一首诗那样排列着:前边有序幕,后边有尾声。
     看到这个目录,我们对《诗意尼勒克》这场演出一目了然,这只是一种外表美。就像欣赏一个美女一样,不能光看外表,也要看她的内在美。欣赏开头这个序:寻找诗意的栖居地  -----一幅美好的画面已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: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随着目光的移动,变换场景:好在风来云散。雨来得快,去的也疾。雨幕唰的一下拉开,明晃晃的艳阳照在当头,阳光透亮明净,空气清纯弥漫着花香。天空高远,瓦蓝瓦蓝的,蓝的一尘不染,蓝的晶莹剔透,蓝的让人心醉,仿佛身处梦幻中的童话世界。---多么美的画面!令人陶醉!……作者就是在这样的画面里去了尼勒克。在《小城故事》美妙的歌声陪伴下,在一个美好的氛围中,作者用他的优美的文笔,巧妙地把我们带到尼勒克。随着那饱含深情的文字,让我们去了解尼勒克的前世今生。

  《尼勒克的前世今生》分别写了八个篇章,这八个篇章都是什么内容?在这篇小序里明确地告诉了我们: 

  “亿万年前,这里曾是波涛汹涌、一望无际的古亚洲海洋,地壳运动将零星的岛屿小陆地拼合成两块更大的陆地——塔里木和伊犁,自然界演绎了沧海变桑田的神奇。

  数百万年前,伊犁河谷气候炎热潮湿,森林繁茂,沼泽遍地,是各种动物栖息的天堂。

  数十万年前,千里戈壁,茫茫荒原,雪峰高耸,峡谷幽深,“三山两盆两谷”组成伊犁地区的主要地貌单元。

  数万年前,新石器时代人类操着石斧、石锤和石磨等工具,在伊犁河谷留下生活遗迹。

  数千年前,冰冷的荒野燃起熊熊的火焰,塞种人在这里繁衍生息;狼烟滚滚,铁蹄震动西域,大汉帝国跟乌孙合击匈奴,保一方平安近二十年。汉朝设西域都护府,伊犁等地正式纳入中国版图。

  一百多年前,乌兹别克人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,俄罗斯趁机侵占伊犁。风雨飘摇的清廷自顾不暇,放弃新疆的言论甚嚣尘上。年过六旬、体弱多病的左宗棠抬棺出征,收复新疆,有力地支援了曾纪泽的外交斗争,迫使俄国将伊犁归还中国。

  公元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尼勒克进入新时代。”

  读了这个小序,我们眼前立刻闪现出一幅幅这样的画面:亿万年前,波涛汹涌、一望无际的古亚洲海洋,地壳运动将零星的岛屿小陆地拼合成两块更大的陆地——塔里木和伊犁;伊犁河谷气候炎热潮湿,森林繁茂,沼泽遍地,是各种动物栖息的天堂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壳的变迁,千里戈壁,茫茫荒原,雪峰高耸,峡谷幽深;数万年前,新石器时代人类操着石斧、石锤和石磨等工具,在伊犁河谷留下生活遗迹。……这一部分描写的文字,具有非常强烈的画面感,这种强烈的画面感令人震撼,读到这里的文字,给我们的感觉你能说不是一场精彩的演出吗?
   
这篇小序也就是前言,她就像一个漂亮的导游,先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了我们要去游览的地方。这个前言就像一篇精美的旅游解说词,听完解说词,你再去细细品读这几个篇章,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,这种印象非常美妙!仔细读这个小序,他所引领的几个章节的阅读内容,全部隐含在这里了。读到这里,我眼前仿佛有一张渔网慢慢的洒向江面,就像何其芳《秋天》的那首诗:向江面撒下圆圆的网,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,……慢慢收起这张序幕的大网,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鱼,顺着网眼渐渐地跃出水面,从这本书里跃出的“鱼”,是那么令人欣喜。欣喜之余,欣赏这段文字,你仿佛游览在一个百花园,“小园香径独徘徊”,满园的馨香扑面而来。于是我们对书里面的内容也就完全领会了,这种结构吸引着你,看完这个篇章还有一种渴望,爱不释手地去读下一个篇章。
  这种结构又像一幅巨大的多米诺骨牌,一触而发,触类旁通;又仿佛势如破竹,让你对这本书产生恋恋不舍之情。当你阅读其中的一个章节的时候 ,我们会发现这个章节又是一篇独立的文章。这种层层剥笋的阅读,从这部作品的结构看来,又像是一个精美的手工艺品。一个木制的颜色非常漂亮的套娃,当我们好奇的把这个套娃拿起打开的时候,我们又发现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套娃。这部作品里的结构美,还表现在文章里的句子的排列。如: 《秦时明月汉时关》

  “那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。

 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。

  那是一个金戈铁马、纵横驰骋的时代。

  那是一个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决角逐的时代。” 
  还有《古老而年轻的尼勒克》:
  “贫困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因循守旧,观念落后。

  贫困并不可耻,可耻的是坐井观天,不思进取。”
  “尼勒克是伊犁河谷风光秀美、草场肥沃的宝地,是一颗熠熠生辉的耀眼明珠。

 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!

  不到伊犁不知新疆有多美!

  不到尼勒克不知伊犁美在哪里!”

  像这样的句子排列的结构造型,在这部作品里比比皆是。这样的结构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,一幅诗意的画卷,一种新奇之感。明朗清晰的结构冲击着我们的视线,是这部作品的一个亮点。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。

诗情画意的语言 

      语言是作品的外衣。如果把报告文学的结构比作一个很有姿色的美女,那么作品里的语言就是这个美女的谈吐。光有一个外表,没有高雅的谈吐,也不能称之为一个美女。文学作品也是如此。有了靓丽的结构外形,还要有艺术性的语言。不同凡响艺术性的语言,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有可读性,报告文学的语言更有她独特的语言。《诗意尼勒克》这部作品里的语言非常有特色。文章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,比喻,拟人,排比,对偶,引用……,这些修辞手法如天女散花一样,飘洒在这部作品里。翻开任何一个章节,或者读到每一页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语言。 如:《天路》里引用了韩红演唱的《天路》的歌词和李白的千古名篇《蜀道难》 

 提到天路,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到过,或者亲身体验过。但是,说道韩红演唱的歌曲《天路》,大家都熟悉。一首《天路》之歌 ,那优美深情,荡气回肠的歌声,曾经打动过无数人的心。“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,看到山鹰披着那霞光,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,为臧家儿女带来吉祥;黄昏我站在高高的上岗,望着铁路修到我家乡,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,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,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,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。”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,蓝天白云之下,藏族的高原上,一条宛如巨龙飞翔的现代化的公路,展现在我们的面前。不用更多的语言来描述,这条连接南北经济的大动脉和生命之路,已经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。-----这是一条惊心动魄的“天路”!“这是一条不平凡的天路!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!作者用了一个简短的排比句,给了天路高度的赞扬和歌颂,这就是语言的魅力!
       在没有建成天路之前,这里的道路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?作者引用了李白的千古绝唱《蜀道难》。用韩红的《天路》和李白的《蜀道难》作对比来描述以前的道路状况。我们都知道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。读了这段文字,天山之路的险峻,悬崖峭壁,崇山峻岭,沟壑纵横;渺无人烟,高不可攀的景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。要想打通这样的一条路是多么的不容易,要克服多少艰难和困苦?!文中除了引用一些歌词和诗句,也有大量的比喻,拟人等修辞手法。如:“ 在这条路上,我有一种痛并快乐着的体验。痛就是战战兢兢、提心吊胆,深怕“壮志未酬身先死”,掉入峡谷深渊;快乐是因为沿途景色太美,天空碧蓝,白云悠悠,草原翠绿,牛羊徜徉,峡谷水流湍急,巨石如兽,远望群山烟雾缭绕,穿着银光闪闪的盔甲等着检阅。”“为了修建独库公路,上万名官兵受伤或致残,168名官兵壮烈牺牲。他们中有的在悬崖峭壁开路时英勇献身,有的在空气稀薄的冰峰以身殉职,有的在暴风雪中成为永恒的雕塑,有的被突如其来的雪崩或是塌方吞噬了生命,有的积劳成疾留下了残疾。”一个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,对修路官兵的崇敬和热爱。“路是躺下的碑,碑是站立的路”这样的句子多美!这是最美的语言,这是对官兵的赞美之情,这更是最美的诗句!
  每当我读到这样的句子的时候,我都被一种深深的情感强烈地震撼着。这条路,有多少官兵?奋战在这里, 洒下了他们的汗水和热血;有多少官兵?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,远离了他们的家乡和亲人;有多少官兵?在这里挺直了他们的身躯,风霜雨雪毫不动摇,坚守着这条不平凡的天路。“路是躺下的碑,碑是站立的路”还有什么语言,更能打动人心?!作品里的语言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一条纽带,一篇文学作品能否打动人心,语言很重要。报告文学的语言除了有一定的艺术美感以外,情感丰富的语言,更是作品打动读者的灵魂。
   报告文学的主旨就是用文学艺术的语言,去报道人们熟知的人物和事件。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,是报告文学的灵魂之所在。以人为本、闪烁人性真善美的光辉,则是报告文学的境界追求。在这部作品中,鹏鸣老师在刻画人物时,非常有个性。无论是刻画古代的人物还是描述现在的人物,寥寥几笔,或者说几个精妙的词语,就把一个人物鲜活的特点刻画出来了,呈现于读者的面前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:《不辱使命的大汉公主》这一小节。
  这个题目非常精彩!不辱使命----这个词语用得非常精妙,即是文章的题目又是文章的靓点。为了民族的融合大统一,大汉公主牺牲自己的美妙的青春和幸福。文中刻画了两个人物: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。对细君公主他是这样描述的:她容貌出众,才华横溢,弹得一手好琵琶。她多才多艺,多愁善感。她经常望着落日,弹着琵琶唱着自己写的《黄皓歌》想念家乡……虽寥寥数语笔墨不多,但是,一个多才多艺,多愁善感,婚姻不幸,为了民族和谐统一而献身的公主形象映入我们的眼帘;一个饱尝世间的荣辱与酸楚,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大义,献出自己青春和生命的公主铭刻在我们的心中。“历史是一条充满血腥味儿的男人河,女人有时是这条河里随波逐流的一叶扁舟,尽管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没有上马杀敌或是著书立说,可她们用柔情和泪水,温婉和机智,功在当代,泽被后世,为发展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,促进民族融合,密切民族关系,做出了卓越贡献!”
  在《农牧民心中的好书记》一文中,对于木斯乡党委书记闫旭东他是这样描写的:“他个头不高,显得精明强干。他是典型的70后,讲话诙谐幽默,谈起天山红花更是滔滔不绝。他有意将天山红花宣传推广到全国,让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。闫书记说 :木斯乡草原的风光是,四月看黄花,五月看红花,六月看紫花,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!”读到这里,我们眼前便出现了:一个年轻的精明强干,诙谐幽默,谈笑风生的好书记;一个为了提高经济收入,发展地方特色讲求实际的好书记。通过寥寥数语的描述,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就跃然于纸上,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。
  这种简略质朴的语言,精雕细刻的文字,在这部作品里随处可见。这种简约的语言刻画人物的写法,如同一个艺术精湛的画家,在洞察了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以后,迅速地寥寥几笔勾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。不需要太多的笔墨,只是简单地勾画。寥寥几笔,线条分明,色彩鲜艳,一个特殊的人物在一个特定的场合就显现出来。一个鲜明的人物映入读者的眼帘,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一样的感觉。 这篇报告文学的语言特色还表现在:大量引经据典(古诗词),是鹏鸣老师报告文学的一大特色。引用之处,恰如其分、信手拈来,绝无矫情造作、故意炫耀之感。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自然流露,正所谓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。《诗意尼勒克》这篇报告文学里的语言充满诗情画意。
 

美妙精深的意境

   意境就是一部作品给人留下的一种美好的画面和情感。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、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、具体把握的境界。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、虚实有无的协调,既生于意外,又蕴于象内。对于文学作品而言,我们常常提到的意境,应该是一种美好的心灵情感的体验。《,诗意尼勒克》这部报告文学,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幕幕的动人心魄的场景,一个个感人的故事,一曲曲动人的歌声。读了《诗意尼勒克》这本书,尼勒克是什么?尼勒克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。读了这部作品,我们知道了:尼勒克蒙古语的意思是婴儿、希望和未来,这个名字寄托着当地人对生活的期冀和热望。尼勒克是一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,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,使尼勒克具有恢弘壮阔、继往开来的时空感和使命感。众多游牧民族都曾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,留下如烟的往事和阿肯冬不拉琴弦上的颂歌;在科学发展、和谐发展、长治久安的历史新时期,尼勒克各族儿女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,共同打造“甜蜜、富饶、宜居”的尼勒克。正如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:

  “没到尼勒克,不知道这块美女弯眉似的土地上竟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。

  没到唐布拉,不知道造物主竟珍藏着自然风光如此美丽的雪域草原。

  没到乔尔玛,不知道世间竟有比《 蜀道难 》还要难行的、用生命铸就的天路。

  没到尼勒克,就看不到天山红花,不知道花儿为什么开得这样红,这样艳!

  没到尼勒克,就吃不到哈萨克族的原汁原味的美食纳仁和醇香清炖羊肉。

  没到尼勒克,就听不到哈萨克族阿肯的弹唱,感悟不到历史的沧桑。

  没到尼勒克,就触摸不到柯赛绣精美的绣品,见不到美丽的哈萨克族少女。

  不到尼勒克,肯定是这辈子的遗憾。

  来到尼勒克,来到给人希望、诞生新生命的地方,一下子远离了都市的喧嚣,远离了红尘的污染,坐在白浪滔滔的喀什河畔,憬悟人生。

  在尼勒克,我们与3000多年前的历史不期而遇。

  在尼勒克,我们与西域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对接。

在尼勒克,我们踏遍山山水水,追流云,问明月,听蒙古长调。 
  这部报告文学作品《诗意尼勒克》以歌声开头,调动我们的音乐感官,让我们在歌声那美妙的意境中,来欣赏《诗意尼勒克》这部作品。文章最后又以歌声的表现形式来结束全文,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感觉,那种感觉是妙不可言的。我们不是在枯燥无味地去读几页书,或是去欣赏了几段文字。而是,在这样美好的意境中,受到了文学艺术的熏陶。当然,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看,歌声在文章中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。但是,以歌声来结束全文,更显著的一个特点,还是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的意境中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,欣赏了这部作品,就仿佛在绚烂多姿的艺术舞台,欣赏了一次精彩的演出。令人醒目的“节目单”,动人心弦的音乐场景,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,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意境。 
  最后,让我们随着作者的优美文笔,在《尼勒克的歌声里》里,结束全文;在尼勒克的歌声里,慢慢地拉上《诗意尼勒克》的帷幕,恋恋不舍地离开绚烂多姿的艺术舞台。合上这本书,那美妙的歌声依然萦绕在耳际:“巍峨的山岭,蕴藏着宝藏,富饶的牧场,牛羊肥又壮。祖先的故址, 神圣的摇篮,这就是我的故乡,美丽的尼勒克……”

 

心灵感言:这只是我读了《诗意尼勒克》的一点感想,书里还有很多的艺术美,必须等待我的艺术欣赏水平,有所提高才能领悟出来。我非常欣赏马家骏老师,刘建勋老师给你评论的文章。这篇文章是我欣赏他们的作品以后,有了写一篇《诗意尼勒克》评论的冲动和欲望。也不是为了发表文章,只是读完《诗意尼勒克》以后,有了一点感动和思绪,因此就记录下来。我很笨,也不会编辑文章,一切都是自学的,自己慢慢摸索的。哪里不合适,诚恳你劳心费神了。(笑)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6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